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状元经济,一个巴掌“炒”不响

   日期:2024-04-30     来源:www.ailewen.com    浏览:725    
文章简介:对高分考生“神化”的迷信、对高考考试分数的痴狂,都不是“生活出彩”的正常状态,更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福祉。 每年的“高考考试季”,基本都是以雷人励志语或“高考考试工厂曝光”开篇,然后以你方唱罢我亮相的“状元热”收官。
对高分考生“神化”的迷信、对高考考试分数的痴狂,都不是“生活出彩”的正常状态,更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福祉。

每年的“高考考试季”,基本都是以雷人励志语或“高考考试工厂曝光”开篇,然后以你方唱罢我亮相的“状元热”收官。2014年高考考试落幕,各地“状元”纷纷出炉,状元生的高考考试复习笔记,于是就成了当季热货。譬如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,80%卖的都是河北衡水中学的高考考试状元笔记。然而,央视《是不是真的》节目求证发现,真的的状元笔记根本就未曾流通入市,网上商铺的热销笔记,100%“赝品”罢了。

假“状元笔记”的揭秘,立时引发舆论热议。事实上,每年在高中三年级学生周围,均充斥着各色“状元类”衍生产品:高考考试状元笔记、状元房出租、状元保健品、状元上过的教育机构和用过的电子教辅产品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仿佛状元沾染过的柴米油盐,都被寄寓了某种不可言传的“超能量”,而任何一种顶礼膜拜,不只与有荣焉,简直还能“雨露均沾”。这种癔症,颇有市场。

经济学常常会打个比方:狗爱骨头是天性,资本家爱资本也是天性。事实上,状元经济之所以喧嚣一时,恰在于热炒状元俨然成了畸形的刚需——正由于社会有需要,有关产品才会搭上“状元”这趟顺风车,且永远不愁销路。

论说起来,恐怕还是三个肇因使然:一者,早在2004年起,教育部就明确叫停炒作高考考试状元,需要不能对高考考试升学率及高分考生进行宣传,违反规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、有关学校将被严肃处置。只不过,十来年倏忽而过,年年状元年年炒,有什么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因泄露高考考试信息而被“严肃处置”过呢?违规本钱低廉、守法自觉稀薄,是禁炒令几乎沦为一纸空文的重点。

二者,“制造状元”契合短视的地方教育政绩观,那样,炒作状元自然就不会成为过街老鼠。譬如之前,广西钦州二中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。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在该校参加高考考试,夺得钦州理科状元。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考试,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,连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都没去读,被叫做“高考考试专业户”。抛开其间的奖励悬疑不说,当地公办高中为一个学生提供8次复读机会,甚至还免学费、发补贴,这羊毛到底要从哪只羊身上出呢?教育资源配置过于倚重高分段学生,有关学校即使“跑偏”,亦然乐此不疲。

除此之外,在中国氤氲已久的状元情结,背后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动因。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朝成名天下知。”正由于十数年的憋屈与压抑,才需要为并不开心的求学生涯找个纾解的出口。用最朴素的辩证法观之:状元有多辉煌,求学就有多痛苦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炒作状元与“6月撕书”一脉相承。中国念书人终于抛弃“敬惜字纸”的旧传统,形成“痛撕书本”的新风俗——没惜别之情、没念想之意,书本与学业一直欠缺了那一份人文的温情。对状元近乎病态的炒作,恰恰与这种失衡心理暗相呼应。

当然,作为成功学的一部分,状元经济或许无可原罪。但假如炒作过热,甚至乱象丛生,恐怕就不仅仅是货不对板的市场问题。它背后氤氲的对高分考生“神化”的迷信、对高考考试分数的痴狂,都不是“生活出彩”的正常状态,更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福祉。一句话,状元经济,一个巴掌“炒”不响,而要整饬此般乱象,市场监管要作为,教育改革更要争气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