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14年12月27日至29日举行。近年来“考研热”一直高温不退,一些大学生考研的浮躁心态也广为大家诟病。当下大学生为何考研?日前,中国年轻人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,对347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受访者发现身边大学生考研的最常见目的是圆名校梦,下面是逃避就业重压、重新选专业和进入理想城市。仅25.6%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由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。57.0%的受访者感觉当下硕士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降低。
受访者中,26.2%的人是在校生,70.3%的人已经工作。61.4%的人学历为大学本科,20.0%的人学历为大学专科。
42.8%受访者发现身边大学生考研是为了圆名校梦
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赵坤今年考试报名了本院的研究生,目前正在紧张地复习备考。她告诉记者,选择考研并非由于喜欢文学,主如果想提升学历,而考本校的研相对容易一些。关于未来的职业进步,赵坤直言不想进入有关范围工作。“不过我也不了解自己有兴趣的范围是什么,计划先读3年再说,之后或许会去考公务员”。
王凯杰一年前拿到了上海某著名高校的MBA学位。他告诉记者,自己本科学的是机械专业,进的公司还算很好,但公司地方在中部区域,而他非常想去大城市生活和创业。于是他在工作5年之后又去考研。
调查显示,据受访者察看,身边大学生考研的最常见目的是圆名校梦,下面依次是逃避就业重压、重新选专业、进入理想城市。仅25.6%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大学考研是对学术研究感兴趣。
当下,大学生就业重压不断增大,对于不少人来讲,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。本次调查显示,34.2%的受访者觉得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更重视就业能力,19.7%的受访者觉得应该更重视学术能力,40.8%的受访者觉得应该两者并重。
赵坤觉得,目前就业角逐激烈,大学生想通过考研圆名校梦、进大城市是非常正常的想法。更何况当下研究生学位不只有学术型,也有专业型。考研并不必须要以追求学术为目的。
在王凯杰看来,当下不少考研的人,实质只不过为了混学历和学位。学位和学术、技能水平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削弱,会带来学历含金量的降低。
57.0%受访者直言硕士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降低
一名在某国企负责招聘的员工告诉记者,他在招聘时发现,大部分状况下,研究生的水平确实比本科生高中一年级些,但也高不了太多。他表示,其实有一些工作,本科生也可以做。但因为职位有限,国企只能优先招聘学历高的。因此,不少学生明知研究生学历含金量降低也要去考。
本次调查中,57.0%的受访者直言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含金量降低。对于目前研究生教育水平,44.1%的受访者表示认可,41.2%的受访者表示一般,14.6%的受访者直言不认可。
记者查阅教育部网站公布的1998~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发现,自1999年国内大学扩招以来,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。1998~2005年招生规模年增幅维持在20%~30%。2005年之后,因为国家对招生规模的控制,招生规模年增幅降低,维持在个位数。2009年因为专业硕士生扩招,招生规模年增幅一度又达到14.5%。
在这种扩招形势下,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。《北京商报》刊文指出,大学里一名硕士生导师一般需要指导4名以上全日制硕士生,指导的在职学习的专业硕士生平均达到五六名甚至10名以上,已经处于满负荷高重压状况。在此状况下,部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免流于形式。
中国教育在线公布的《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》显示,继2008年因金融危机等原因导致报名人数降低之后,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第三出现降低。 虽然2015年研究生总体报名人数还未公布,但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广东等省份都已出现不同程度降低。
“考研热”降温的同时,近年来专业硕士却还在不断扩招。2009年以来,国内考试报名专硕的人数从4万人扩大到2012年的43万人,占到全部考生的1/4。《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》预测,到2015年,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比率将达到1∶1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,眼下,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做的,只不过简单地降低学术性研究生规模,调整为专业硕士,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、培养模式和师资并没有进行任何调整。甚至出现因为调整为专业硕士,导师所带学生更多、课程需要更低、上课规模更大的状况。
58.9%受访者建议对研究生宽进严出,严把水平关
为了提升硕士研究生含金量,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手段。教育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2013年3月下发《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》,提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与淘汰力度。
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6月印发《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职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公告》,公布从2016年起,除高级管理职员工商管理硕士外,其他类别的在职职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,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