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洪怡来讲,这个元旦前的周末并不轻松。除去在单位加班,她还在一家酒店订了舞台,排练儿子班上的元旦晚会。洪怡之所以这么忙碌,由于她是孩子班上家委会负责人。
记者调查获悉,学校活动中,不少都由家委会进行组织。而有些家委会则变了味,成了孩子的“拼爹会”。
有了QQ微信群后,家访变没了
“不光忙我们的活,还要给孩子班级组织活动。”元旦临近,不少学校都组织了庆祝活动,省城某小学家委会负责人洪怡告诉记者。周末除去加班,她和家委会的几位父母把非常大精力都放在了元旦活动上。在一家酒店找了专业场地,并让孩子们带妆进行了彩排。班主任虽然也参与,但只不过提了提建议。
“活动不组织也就罢了,目前老师家访都没了。”省城市民胡女性表示,她上学的时候,老师常常家访,“当时又害怕又激动,目前当父母了,孩子的老师一次都没来过家。”
胡女性说,孩子所在的班级以前有班级博客,后来建了QQ群,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常常在群里发公告,布置作业,和父母交流交流。“虽然非常便捷,但见不到老师面,总感觉少点什么。”
“平常的家访确实不多,但孩子入学前大家都要进行家访摸底。”省城某重点小学一班主任表示,她天天7点半前要到班里,下午批改作业、打扫卫生,5点半之后才能回家,根本没时间进行家访。
伴随手机、互联网的发达,不少事情都改为通过QQ群、微信群等进行交流。另外,每个班级都打造了家委会,不少交流工作也改由家委会承担了,“看着家访少了,但通过家委会和父母的交流更多了。”
学校搞活动,组织却是家委会
记者获悉,作为代替班主任家访的一个桥梁,不少学校都打造了家委会。
从2009年开始,省城舜耕小学、山师附小等学校就成立了家委会,让父母参与学校的平时管理。学生父母石永浩是较早的参与者之一。他告诉记者,除去保持校园周围秩序,春游、植树等不少活动也都由家委会来组织。家委会有十多个常务理事,借助空余时间轮流到学校值班,帮助父母和学校进行交流。
但对于家委会的工作,有些父母并不认可。学生父母李松觉得,虽然不少学校都打造了家委会,但父母参与学校管理的层次非常低、随机性非常大。家委会有时候都忙着组织活动了,而这本应是学校的职责。
“我同桌受表彰了,都怪你不积极参加活动。”李松说,圣诞前,女儿班里有活动,因为他出差没参与,而孩子同桌的爸爸订了场地、联系道具等,第二天班主任就表彰了女儿的同桌。
省城某小学负责人坦言,现在确实有不少学校的家委会成员是由各班班主任自行选定,难免要考虑家庭背景等原因。
据了解,有时学校说要办个活动,活动场地、服饰道具、横幅、饮料等等父母都包了。“家委会参加活动积极是好事,但比较容易成了‘拼爹会’,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的影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