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岁至十八岁是生活黄金时期,是幸福生活的奠基阶段,育人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。育人是复杂的,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需要,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有效的方案,把握最好教育期和近期进步区,就能达成每一个学生的健康进步。
误区1、只关心学习与智商,不关注情绪与能力
【案例】除去学习,他们不跟我说别的
“在学校,老师天天叮嘱好好学习、按时做完作业;回到家,母亲还问学习如何?班里排第几?周末各种班都排满了,课外书也不让看……”
“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,其他的将来再说……”
上面的对话反映的是一种常见现象——父母和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智商进步,忽视了孩子情绪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进步。
学生是“完整的个体”,不只要学习常识,更要提高学习兴趣,进步学习力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,更需要交往,进步我们的喜好与专长,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,培养好的行为习惯,有知道自我与别人情绪的能力,能调控我们的情绪,这类与学习同等要紧。为提升学生的成绩,父母和老师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商的进步,更要关注情绪、同伴交往这类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要紧原因。
误区2、只关注起跑线,不知道成长最好期
【案例】我不了解如此做对不对
“孩子两三岁后,我发现周围的父母就把与我孩子同龄的孩子送去各种培训机构,虽然我非常挣扎,但我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到底在什么时间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才是适合的,我真的不了解。”
“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可能是现在父母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这话对不对呢?又对又不对。孩子的有的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,有的能力和品质要到合适他受教育的年龄去培养。只有知道学生的成长规律,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,在适合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,教育才能事半功倍。
婴幼儿阶段教育的要紧任务是进步孩子的口语能力,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,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,过早把孩子送去各种培训机构同意小学式教育的方法是很要不能的。
小学阶段,需要家庭与学校一同关注学生成功感、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,重在培养学生好的行为和学习态度。
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父母一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,引导探索和考虑“我是哪个”、“我以后要干什么”等问题,让学生达成“自我同一性”。
误区3、只关注最近成绩,不关心长远进步
【案例】只须考上大学就好了
不少父母和教师常常对孩子说:“考上大学就好了,到了大学你想干吗就干吗。”有知名重点中学甚至需要学生宣誓:“为了高考考试,拼了。”
大部分教师和父母都期望孩子听话,但现在有很多证据表明,一些小时候非常“乖”的孩子长大将来却比较容易有如此那样的心理疾病。
怎么样达成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?父母和教师需要学会学生进步的连续性特点和阶段性特点,平衡学生目前进步和长远进步需要。比如,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,自我教育需要非常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整能力,这类都要在中小学培养。小学阶段,特别是中年级以前是培养学生培养好阅读习惯的要紧时期。又如,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最重要原因之一,在小学中、高年级需要要引导学生产生“我要学”的意识,防止在中学阶段甚至大学阶段产生不想上学,致使一生只追求物质生活,精神生活空虚,缺少生活幸福感。
误区4、只须整齐划一,不求差异进步
【案例】老师,我非常努力了
“写字不认真,字面不整洁,回家每一个字抄N遍。”学生一脸无辜:“老师,我真的是努力了,可是就没其他同学写得好!我也不想如此。”
“我喜欢写作业的时候携带耳机,头脑了解、注意力集中,但爸爸妈妈总感觉我不认真,说不可以朝三暮四,他们真的不知道我!”
研究表明,孩子生理发育水平的差异,导致不同学生偏高效学习方法不同:有些学生是视觉型,更善于通过视觉信息进行学习;有些学生是听觉型,更善于通过听觉信息进行学习;有些学生是动作型,更善于通过运动来学习。对于不同学习技巧种类的学生,需要使用不一样的引导、辅导方法。还有研究表明,男生与女生的大脑存在较大的差别,男生的脑额叶发育速度比女生慢。因此,男生比较冲动,女生则更能遵守规则。因此,父母和老师对男生要多一点宽容和耐心,给予更多的引导,绝不可以一味地批评和指责。
成功的教育案例说明,只须学会了学生的成长规律,并真的地研究有差异的学生,就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需要,就可以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和目的衡量学生的进步状况,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,打开健康成长的大门。
误区5、只有好的动机,却没产生好的成效
【案例】“一件破衣服”换来的是什么
老师为了让学生珍惜和节省文具,让班长把班里橡皮最破的学生找出来,当着全班师生的面让这个孩子穿上一件破衣服,对所有同学和老师道歉,表示自己将橡皮搞破多么不好,将来不再如此了。学生尽管嘴上说自己错了,但双眼里分明是委屈、敌意……
愈加多的研究表明,自尊对影响学生一生的进步有要紧影响。与自尊水平不高的学生相比,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将来的生活品质更高,经济前景更好、心理更健康、问题行为更少。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抗挫折能力,而过度的挫折会使学生失去自信,怀疑自己,常常感觉无助和绝望。综观教师严厉体罚、责骂、惩罚学生的现象,不少教师的动机都是好的,但因为缺少智慧的办法和方案,导致了不少非必须的伤害和影响。教育者必须要有效防止由于“无心之失”带来的不好的影响。教师有了好的动机,还要有科学、有效的方案和办法。
误区6、家校合作表面化、肤浅化
【案例】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故事
班里有一个学生上课常常心神不定,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……在一次家访中,李老师获悉他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,但自从去年妈妈因癌症过世后,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,不想学习……从此,李老师对他格外关注,常常鼓励、引导他融入同学,帮他补习。日渐地,他脸上的笑容多了,成绩提升了,与班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。
父母、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进步中的要紧别人,两者只有对学生的进步规律有全方位客观的认知,才能秉承同样的理念,一同配合,而不是一边做减法,一边做加法,两者有哪些用途相互抵消。有一些家校合作过于形式化,真的的家校合作,应该是学校和教师与父母维持交流,知道学生的状况和需要,给予更有针对性、更有效的教育。譬如,教师通过与父母的交流,更深入地知道学生的家庭背景、成长历程、性格特点、兴趣喜好、在家表现等,如此才能真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。真的的家校合作,应该是父母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,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