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起找工作,顶着“清华博士”光环的陈达,一肚子牢骚。这是一个“几乎摧毁他信心”的求职季。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,他没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公告。更让陈达崩溃的是,十次求职中的八次,他连第一道的“简历关”都过不了。只因他的本科学历是山东一所二本高校。(光明日报5月9日)
今年大学毕业生达699万,被叫做“史上最难就业年”。舆论纷纷呼吁,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,应该主张公平的就业环境,反对各种就业歧视。呼吁当然是正确的,但能起到多大成效,很难让人乐观。譬如,这则新闻报道的就是已存在多年的用人单位招聘查求职者“三代”学历的问题——求职者有“985”、“211”名校的博士、硕士学位还不可以,不少用人单位十分重视求职者的“第一文凭”,假如大学本科是在一所二本或者三本院校求学,就算北大硕士、博士,也难进入用人单位的法眼。
教育部今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,限制自己下属的高校、机构,在招聘时提出985、211需要。可明眼人都了解,用人单位不提限制条件,可却在筛选简历、面试考察中,实行不成文的学历规定,这能拿他们如何解决?
在这样的情况下,就非常有必要考虑为什么用人单位在乎求职者的“第一文凭”了。不少用人单位的讲解是,求职面试者那样多,总得有个筛选的规范,因此,就用毕业的学校身份进行筛选。这有肯定道理,可是,为何他们都不约而同重视“第一文凭”呢?这恐怕有以下几方面缘由。
其一,用人单位可能经过对职员的剖析,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是,本科出身名校者,能力和素质还是要更强一些,换言之,就是用得更顺手一些,加之考虑到招聘本钱的问题,因此,就确定“第一文凭”指标。
其二,用人单位对985、211院校的博士、硕士教育水平不信赖。从常理上说,假如一个用人单位重视学历,985、博士这两个原因,已经足够了。而这两个原因还不够,需要再查本科,这表明,国内高等教育中,当下获得信赖度最大的是本科教育。
这类问题不解决,学历歧视这一问题就将无解,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以招聘合适本单位需要的人才为由,实行“第一文凭”规则。
从用人单位角度看,现在所能强调的只有招聘用人的社会责任。从全世界范围看,都存在名校毕业学生的总体能力和素质一般高过普通学校的状况,可是,假如简单以学校身份择才,主张的就是身份价值观,而不是能力价值观。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招聘时,不设置任何学历需要,并把所有求职者的身份隐去进行面试,招聘结果出来,录用最多的还是名校毕业的学生。但这种招聘得到的结果,和在招聘初就设定名校门槛是完全不同的。前者是给所有学历者平等的角逐机会,后者则剥夺了非名校学生的机会。
用人单位应该有这种责任感,这可以主张一种健康的人才观,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的空间,也会引导办学者、受教育者看重教育水平而不仅仅是关注学校身份。而现在高等教育水平不被信赖的问题,与此密切有关。
与其说用人单位不信赖博士、硕士教育水平——连985、211院校也一样——不如说用人单位对中国高等教育水平都不信赖。之所以要查“第一文凭”本科身份,不是相信这类学校的本科水平就很好,而是感觉被遴选进这类学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高,或者说,他们更相信的是中学教学。
在国内,有一种说法是“念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”,中学时学生们好好学习,以便能考上一所很大学,而进入大学之后,就采取“混”的态度,对待学校。这样一来,用人单位关注“第一文凭”,关注的是学生中学的学业表现,而非大学的学业表现。更进一步说,本科教育、硕士教育、博士教育,因为只制造学历,没确保教育,都没得到尊重。
这是高等教育功利化办学致使的,在功利化的影响下,办学紧急同质化——学校没办学个性,甚至空心化——学生在大学中没办法获得多少教育。如此的教育于学生而言,就是获得一个身份,能得到认可、尊重反倒是奇怪的事。
所以,对于学历歧视,不可以只看表面现象,需要剖析深层次的问题。与“第一文凭”规则对应的是高等教育同质化、空心化,给受教育者教育回报低的现实。这一问题不能到解决,以后的“第一文凭”规则,可能还会再向前推,变为查学生“四代”,即高中的文凭。
看重高等教育水平,鼓励高等教育平等角逐,在每一个层次、种类中都办出特点,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。离开了这一基础,大家没办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,也非常难推进公平就业,从而无难让大学生就业走出困境。